前監察院長王建煊罹「攝護腺癌」!
小心! 健保四癌篩檢沒有提供的,男性前五常見癌症 --- 攝護腺癌
中華民國泌尿腫瘤關懷協會祕書長
童綜合泌尿外科 呂謹亨 醫師
最近,曾有「小鋼炮」名號的前監察院前院長王建煊身體狀況大不如前,81歲的他罹患「攝護腺癌」。目前健保四癌篩檢只有提供: 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及口腔癌,許多民眾其實不知道,發生率排命第五,死亡率排名男性第六的癌症: 攝護腺癌。事實上,許多名人也都是攝護腺癌的受害者,例如知名作家李敖、立委余天、前衛生署長楊志良,皆患有攝護腺癌後選擇開刀切除腫瘤。
攝護腺癌因大多好發於高齡男性,又名「長壽癌」、「富貴病」,不夠長壽可能還沒有機會得到。童綜合醫院研發副院長並中華民國泌尿腫瘤關懷協會理事長的歐宴泉副院長表示,攝護腺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疾病,若是拖到晚期才處理,會對病人及家庭造成莫大的負擔。攝護腺癌依危險度分為最低度、低度、中度、高度,其中危險度最低的,手術後10年內再復發率小於10%,低危險度約10%至15%,中危險度為30%高危險度則為50%以上。
根據衛福部統計,攝護腺癌每年新增大約4500名病患,大約仍有1200人死於攝護腺癌。此外,台灣攝護腺癌相較於國外,病人通常發現時已經是晚期,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這可能跟國外篩檢攝護腺指數PSA較盛行及民眾對攝護腺癌意識較高有關。根據統計,台灣攝護腺癌病人第三期加第四期就佔了54%,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病人都是在晚期才發現罹癌,治療難度高,預後效果又較差。與相對應的女性子宮頸癌相比,男性攝護腺癌目前沒有獲得國家補助,民眾對攝護腺癌的認知也較少,發生率及死亡率分別是子宮頸癌的3.7倍及2倍,因此,希望能喚起國人對於攝護腺癌的重視,才能獲得較好的預防及治療成果。
PSA是早期篩檢攝護腺癌的指標之一,美國癌症協會及美國泌尿科醫學會都支持這項檢查。這兩個機構建議,所有男性都應該從50歲左右開始做PSA檢驗,並告知相關的好處及風險。同時也建議,非裔美國人及其他有攝護腺癌家族史的男性,可提早到40歲開始做這項檢驗。一般來說,若數值大於4,就需要進一步檢查,但實際上還要配合病人的年紀、是否攝護腺發炎、攝護腺肥大或感染來判斷升高的攝護腺指數是否有意義;泌尿科醫師會針對病患個別的情況決定是否適用PSA作攝護腺癌的早期診斷;對病患提供PSA篩檢的資訊, 追蹤PSA的速率,考慮種族的因素,家族史,注意到病患排尿方式的改變、定期做肛門指診。
有些患者健檢抽血發現PSA指數過高,擔心自己罹癌,每天煩惱。其實要判斷是否罹患攝護腺癌,應進一步檢查,若肛門指診發現硬塊,並經切片等檢查,才能確診是否罹癌。
既然需要指診或切片,為何還需抽血PSA驗指數?歐宴泉教授指出,攝護腺癌腫瘤生長速度慢,第一期攝護腺腫瘤有時相當小,不僅沒有症狀,透過肛門指診也觸摸不到硬塊,這時抽血檢驗PSA指數再搭配影像檢查,較能揪出早期癌症。若為第二期以後的攝護腺癌,多半能透過指診觸摸到硬塊或節結;第三期則有明顯症狀,例如頻尿或解尿困難,甚至會可能出現血尿;至於第四期,則攝護腺癌已轉移其他器官。出現骨骼關節疼痛、全身倦怠等相關症狀。
早期腫瘤 切除就好,治療早期攝護腺癌可採外科手術切除,歐宴泉教授表示,透過外科切除後,PSA指數應降至0.003以下,甚至驗不到,若將攝護腺切除乾淨,幾乎可根治、不再復發,外科手術對於早期腫瘤小的治療效果最好,如果經過外科手術,日後追蹤卻發現PSA指數大於0.02,則有復發可能。
目前,台灣以實證為基礎的癌症篩檢政策已經領先全球,健保提供的四癌篩檢(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及口腔癌),能在癌前病變或癌症的早期即可確診,爭取最佳的治療成效;而針對於來勢洶洶的肺癌,則建議高危險族群應自主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為自己的健康積極把關。但是,對於攝護腺癌這一塊,還是有提升的空間。
根據死亡率排序,十大癌症依序為(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口腔癌、(6)攝護腺癌、(7)胃癌、(8)胰臟癌、(9)食道癌、(10)子宮頸及部位未明示子宮癌。排名第10的子宮頸癌都有健保提供的篩檢服務,民眾對於死亡率排名第六的攝護腺癌,不可不慎!
最後,建議所有50歲以上的男性,尤其有頻尿、急尿或其他泌尿道症狀的病人至泌尿科門診與醫師討論,是否接受PSA攝護腺指數篩檢,或者有其他替代方式。非裔美國人或是有攝護腺癌家族史的男性,更要提早到40歲就開始注意。才能在長壽之餘,同時避免攝護腺癌這個「富貴病」的困擾。